註:本文曾刊於「唱片音響購買指南」第28期,1995/03/31 出刊。
亞特‧布雷基(Art Blakey)之所以「永恆」,並不只是因為他執著的打了五十幾年的鼓,也不只是因為他鼓藝精湛,最重要的是他的投入能夠感動聽眾,他的敏銳能夠引領其他樂手,他的創意能夠影響爵士樂風,他的氣度能夠造就新秀。
布雷基生於1919年,賓州匹玆堡人,在學校時原先是彈鋼琴的,後來艾羅‧嘉納(Errol Garner,爾後成為著名的爵士鋼琴手)取代了他的位置而改為打鼓,似乎是命中註定,他就是鼓手。在1940年布雷基曾前往非洲停留幾年以學習回教的哲理,這趟非洲之行也加深了他對鼓的瞭解。在1944到1947年間,布雷基曾為比利‧艾克斯汀大樂團(Billy Eckstine Big Band)效命,他的鼓藝引來藍音符(Blue Note)唱片公司老板阿弗瑞德‧萊恩(Alfred Lion)的矚目,從此展開與藍音符公司的長期合作關係。在藍音符的初期,最為稱著的莫過於他與鋼琴怪傑賽隆尼士‧蒙克(Thelonious Monk)的合作,"Genius of Modern Music Volume 1 & 2"專輯就是他們的經典絕作。
在爵士樂團中,鼓手一向都被視為在後排伴奏的配角,而布雷基改變了這種刻板印象,他將鼓組拉到前線,與管樂器小喇叭和薩克斯風平行,鼓手除了伴奏外,有時還可以即興地自由發揮而成主奏,這是爵士樂風的一大轉變,他爆發式的鼓聲、閃電般的鈸聲、和充滿自信的感性,常能引導其他樂手,並帶動全場的氣氛,在爵士樂史上,除了馬克斯‧羅契(Max Roach)能與之匹敵外,無人能出其右者。由布雷基這種強勢鼓法,融合荷勒士‧錫爾弗(Horace Silver)藍調味很重的鋼琴而形成獨特的樂風──硬包勃(Hard Bop),在五O年代初西岸涼派爵士(West Coast Cool Jazz)風行之際,硬包勃的出現不飭為包勃樂手(Bopper)開拓了另一條路,也延續了包勃的生命。
以鼓手而言,布雷基絕對是頂級的;以樂團領導者而言,他更是個巨人。1954年,布雷基與錫爾弗共同領導的五重奏所錄製的"A Night At Birdland"聲名大噪後,布雷基決定成立一永久性樂團,並名之為「爵士傳教士」(Jazz Messenger),此樂團馳騁爵士樂壇達三十餘年,樂團的成員雖然時有異動,然而傳播爵士樂的宗旨始終不變。許多著名的樂手都曾是爵士傳教士的一員,接受布雷基的洗禮,像薩克斯風手傑基‧麥克林(Jackie McLean)、強尼‧古力芬(Jonny Griffin)、漢克‧莫伯利(Hank Mobley)、班尼‧高森(Benny Golson)、偉恩‧蕭特(Wayne Shorter)、布蘭福特‧馬沙利斯(Branford Marsalis);小喇叭手比爾‧哈德曼(Bill Hardman)、李‧摩根(Lee Morgan)、弗烈迪‧哈巴特(Freddie Hubbard)、伍迪‧蕭(Woody Shaw)、恰克‧曼吉歐尼(Chuck Mangione)、泰能斯‧布蘭查德(Terence Blanchard)、以及在1994年初訪台而受到空前熱烈迴響(國父紀念館八、九成滿的聽眾起立鼓掌達數分鐘之久)的溫頓‧馬沙利斯(Wynton Marsalis)。所以,若要稱布雷基是史上最偉大的爵士鼓手,也是不容質疑的。布雷基和爵士傳教士所留下的專輯難以計數,僅挑出以下幾張較著名的作品,介紹給爵士樂迷:
‧A Night At Birdland Vol.1 & 2 ── 1954,Blue Note CDP 7 46519 2,CDP 7 46520 2 (企鵝評鑑四顆星)
這套專輯是在紐約第52街的菜鳥樂園(Birdland)俱樂部的現場實況錄音,當時的菜鳥樂園與前鋒村(Village Vanguard)可以說是最著名的爵士樂表演場所,想要在此登台演出的,還必須有兩把刷子才行,因為聽眾都是行家,幾乎所有的爵士樂大師都曾在此獻藝過,更有無數的新手在此躍過龍門而功成名就。當時,布雷基雖已頗有名氣,但尚且不如羅契,富藍調味的錫爾弗也才始露頭角,而24歲的小喇叭手克利福‧布朗(Clifford Brown, Brownie)則是眾所矚目的新慧星,薩克斯風手陸‧唐納森(Lou Donaldson)則是"菜鳥"查理‧派克(Charlie Parker)的追隨者,貝斯手柯利‧羅素(Curly Russell)雖是包勃老手,但是貝斯手總是容易被遺忘的。這場演奏完全未經排練,每個人的演出都是最原始、最即興、也是最感性的,而整個樂團的搭配又是恰如其份,充份表露出布雷基的領導天份和錫爾弗的作曲才華(第一輯中的"Split Kick"、"Quicksilver"、和"Mayreh"等三首曲子都是錫爾弗的作品)。布朗尼小喇叭吹奏的精彩是無庸置疑的,而唐納森也中規中矩的表達出"菜鳥"式的薩克斯風,最值得注意的還是布雷基重重的鼓鈸聲加上錫爾弗濃濃的藍調鋼琴,硬是突顯出與包勃樂風的差別。
布雷基在第一輯的第一首曲"Split Kick"的序曲,就以其鏗鏘有力的鈸聲和循序漸進的鼓聲,輕易地將聽眾的情緒拉起,中間則由唐納森、布朗尼和錫爾弗各來一段長而緊湊的即興獨奏,最後再以和序曲同樣的手法做完美的結束;"Once In A While"是一首極為浪漫的曲子,由布朗尼這位軟硬兼施、快慢皆宜的小喇叭手吹出,更是令人心醉;"Quicksilver"顧名思義是首速度很快的曲子,布朗充份發揮其專長,而錫爾弗的鋼琴和布雷基的鼓也有段精彩對話;"Blues"是一首非常傳統的藍調曲子,這是錫爾弗的拿手絕活,而唐納森和布朗尼也各有一段極為哀怨的獨奏,喜歡藍調的聽眾絕對不容錯過此曲;"A Night In Tunisia"是"暈眩"‧吉勒斯比(Dizzy Gillespie)百聽不厭的名曲,布雷基說:「我對此曲情有獨鍾,因為當"暈眩"在作此曲時,我就坐在他旁邊──德州某處的垃圾堆中」,布雷基減輕了此曲的拉丁味而加重了鼓和鋼琴的份量,再加上布朗尼機關槍似的小喇叭獨奏,使得他們的演奏絕不比"暈眩"原著的演出遜色;"Mayreh" 中布朗尼的喇叭聲似乎被過重的鋼琴和滾鈸聲混濁了,不過在最後布雷基有一段令人沸騰的演出。
第二輯與第一輯是同一場的錄音,當然也具有同樣的樂風與水準,同樣值得典藏。"Wee-Dot"是最著名的伸縮喇叭手傑‧傑‧強森(J.J. Johnson)的作品,布雷基的開場總是輕易地激起氣氛,而布朗尼在此曲中則充份發揮他那無懈可擊的小喇叭技巧,令人難以想像他是如何吹出來的,唐納森和錫爾弗也都有高水準的即興獨奏,難怪布雷基在結束時不禁讚嘆:「我第一次享受到現場錄音的樂趣」;"If I Had You"是一首很優美的抒情曲,唐納森也不甘示弱,不讓布朗在第一輯中"Once In A While"的感性演出專美於前;"The Way You Look Tonight"中布朗尼和唐納森的即興稍嫌冗長,倒是錫爾弗和布雷基的演奏較為緊湊;"Lou's Blues"是唐納森的作品,雖然精彩,但是後半段被切掉了;如果您還分不出硬包勃和包勃的差異,不防找出"菜鳥"派克原著演奏的"Now's The Time"和"Confirmation",與布雷基五重奏在第二輯結尾對這兩曲的詮釋相比較,您可以發現"菜鳥"領導的樂團演奏時,主角總是"菜鳥"的薩克斯風,偶有"暈眩"的小喇叭,而布雷基領導的樂團演奏時,除了貝斯手外,大家都是主角,尤其是鼓和鋼琴的份量加重了很多。
此次在菜鳥樂園的成功演出,促使硬包勃樂風的倔起,也讓布雷基聲名大噪,而後開始籌組一個固定的樂團,這也就是不朽的爵士傳教士;錫爾弗也自立門戶,陸續為藍音符灌錄了"The Preacher"、"Senor Blues"、"Song For My Father"等膾炙人口的佳作;而布朗尼則與名鼓手羅契組成一完美的五重奏,在第11輯的「CD購買指南」中,曾為您詳細介紹過;此亞特‧布雷基五重奏可以說是爵士傳教士的前身,也是硬包勃的開拓者。
‧Art Blakey's Jazz Messengers With Thelonious Monk ── 1957,Atlantic 1278-2 (企鵝評鑑五顆星)
在四○年末至五○年初,布雷基曾為鋼琴怪傑蒙克的最佳搭擋,當時蒙克的音樂尚難以被理解,而布雷基則是少數知道蒙克要什麼的鼓手,此時的蒙克和布雷基都已是影嚮力極大的爵士樂大師,他們的再度合作格外引人矚目,其他爵士傳教士成員還有如颶風般速度的薩克斯風手強尼‧古利芬(Jonny Griffin)、小喇叭手比爾‧哈德曼(Bill Hardman)、和貝斯手史潘基‧第布瑞斯特(Spanky DeBrest)。蒙克擅長以簡潔有力的音符來填補其他樂手的空隙,如果一般包勃樂手是"曲線",那蒙克就是"角",而角的出現往往是轉折點。
此張專輯的錄音非常特殊,幾乎將蒙克和爵士傳教士隔離,一支喇叭只有鋼琴,而其他樂器全在另一支喇叭上,似乎是故意要凸顯出彼此對話與互補的效果,像"Evidence"、"Blue Monk"、"In Walked Bud"、"I Mean You"等曲,蒙克都曾經錄過無數次,但是此次的錄音絕對是唯一的,難怪會得到企鵝評鑑五顆星的至高評價。 此張專輯除了最後的"Purple Shades"為古利芬所作外,其餘五首都是蒙克的名曲,蒙克的作曲能力通常被評為與"公爵"‧阿靈頓(Duke Ellington)和"果凍捲"‧摩頓(Jelly Roll Morton)並列,所以在曲目上已具有品質的保證,當然並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接受蒙克的曲子。在演奏上大致屬於包勃風格,但是鼓手的份量依然很重,尤其是在"Evidence"和"Rhythm-A-Ning"中,布雷基常有血脈噴張式的即興發揮,而在"I Mean You"中則有一段與蒙克一問一答的精彩對話,還以重鼓來引導小喇叭手進入他想表達的意境;蒙克的鋼琴除了扮演"填補音符間隙"的角色外,在"In Walked Bud"、"Blue Monk"和"I Mean You"中,都有很難得的獨奏;在兩位大師的競技之下,薩克斯風快手古利芬的表演也不容忽視,很少有其他薩克斯風手能夠快如閃電般地演奏,又能行雲流水似地掌握旋律;比較之下,小喇叭手哈德曼的表現雖不算很突出,但也在水準之上,尤其在"Rhythm-A-Ning"中的演奏極為優異;在此專輯中幾乎聽不到貝斯手第布瑞斯特的聲音,想必是錄音的關係,幸好貝斯手也沒有多少發揮的空間,所以影響不大。
‧Mosaic ── 1961,Blue Note CDP 7 46523 2 (企鵝評鑑四顆星)
1961 年可以說是布雷基和爵士傳教士最為風光的一年,不僅在國內成功,更是風靡東瀛日本,所到之處萬人空巷,不僅在機場大聲播放他們的音樂迎接他們,還有當地的樂手演奏他們的音樂來為 他們暖場,不下二十位的各國大使來聽他們的演奏,更為他們錄製一小時的〝彩色〞電視專訪,這種禮遇在當時的美國是絕對不可能的,可見日本人對爵士樂的狂熱。布雷基說:「到過這麼多的國家,這是第一次在離開時會感動得熱淚盈眶的」。
1961 年夏,爵士傳教士的成員有很大的變動,除了中低音薩克斯風手偉恩‧蕭特(Wayne Shorter)和貝斯手吉米‧瑪瑞特(Jymie Merritt)未異動外,小喇叭大將李‧摩根(Lee Morgan) 離開而自立門戶,幸而新加入的弗烈迪‧哈巴特(Freddie Hubbard)也是實力相當、才華洋溢的新秀;原鋼琴手巴比‧提孟斯(Bobby Timmons)也另起爐灶,而由西打‧瓦頓(Cedar Walton)取代,瓦頓的彈法較提孟斯重,反而更適合硬包勃的曲風;此外,還增加了著名的伸縮喇叭手柯提斯‧傅勒(Curtis Fuller)而成六重奏(Sextet),仍維持爵士傳教士一貫的曲風──〝無法冷卻的火爐〞,但增加了整個樂團的力道和豐富性。此時可以說是爵士傳教士陣容最堅強的時期,也是他們的顛峰期。
標題曲"Mosaic"原意即馬賽克,泛指精雕細琢的美麗作品,瓦頓的這首曲子真是名符其實,一開始瓦頓就以重而快的鋼琴即席伴奏帶起整曲的氣氛,接著哈巴特以小喇叭顫音急升的技巧激起熱潮,然後是蕭特的薩克斯風、哈巴特的小喇叭、傅勒的伸縮喇叭、和瓦頓的鋼琴,輪番精彩的即興獨奏,最後壓軸戲則是布雷基長達三分鐘的絕妙鼓藝,忽快忽慢、若即若離、有時冷酷有時熱情,真不愧是一代鼓王;"Down Under"是哈巴特的作品,典型的包勃曲風,前後有明顯的主旋律,頗為討好,伸縮喇叭簡潔的獨奏夾在薩克斯風和小喇叭多變複雜的即興獨奏中,反而突出;"Children of the Night"是蕭特的曲子,以類似 Big Band 的曲式開頭,然後蕭特的薩克斯風急轉而上,以極具穿透性的聲調和獨特的節奏搶盡風頭,可說是蕭特的代表作之一;"Arabia"則是傅勒的作品,刻意要表現獨特的阿拉伯的風味,各種樂器的吹奏方式都是獨創的,尤其三隻管樂器─小喇叭、伸縮喇叭、薩克斯風,其中一管(輪流)為主奏,其餘兩管為輔製造東方風味的聲調,真是空前絕後的手法;"Crisis"也是哈巴特的曲子,很難得的以瑪瑞特的貝斯為始、重低音的鋼琴聲接手,然後是長達一分半的三管齊鳴,奏出主旋律,接著三管和鋼琴輪流即興獨奏,最後再以三管齊鳴的方式做收。
‧Free For All ── 1964,Blue Note CDP 7 84170 2 (企鵝評鑑四顆星)
此時爵士傳教士的成員中,除了貝斯手換為雷吉納德‧沃克門(Reginald Workman)外,其餘成員都和〝Mosaic〞專輯相同,此專輯也同樣是經典之作,與〝Mosaic〞並列為布雷基和爵士傳教士在六○年代中最受推崇的的作品。
"Free For All"是蕭特的經典作,由瓦頓的鋼琴導入,接著管樂器則以抑音齊奏主旋律,似乎在迎接暴風雨的來臨,果然,蕭特、傅勒、哈巴特三管都毫不保留地盡情發揮,各自來段長而緊湊、有如火山爆發式的即興演奏,令人全身沸騰。"Hammer Head"也是蕭特的作品,由前線的管樂器很有組織的奏出主旋律,然後蕭特帶出中板的曲調,此種曲調下伴著強勢的鼓手,如果獨奏者表現不夠好,是很容易被查覺的,幸好由蕭特、哈巴特、傅勒、到瓦頓個個都是好手,尤其哈巴特以具穿透力的聲調奏出中板的節奏,傅勒也非常沉穩;"The CORE"是哈巴特的曲子,CORE 有兩種意義,在政治上為種族平等議會(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 ),哈巴特藉音樂表達對種族平等議會的崇敬,在音樂上為爵士樂的核心(Core),那就是哈巴特所要表現的感覺和節奏,由哈巴特的小喇叭所帶領的管樂聲,似乎在表達自由的呼喚;"Pensativa" 是哈巴特改編克利爾‧費雪(Clare Fischer)的作品,非常美的旋律,略帶拉丁風味的浪漫情調,硬包勃樂團演奏柔美的曲子就好比重金屬搖滾樂團演唱抒情歌曲,格外的扣人心弦。
‧結語
到了七○年代,搖滾樂的風行導致傳統爵士樂在市場上的沒落,布雷基和爵士傳教士也無法幸免,出片量頓減,也沒有留下可稱為經典的作品。直到八○年,小喇叭新秀溫頓‧馬沙利斯的加入,爵士傳教士才發揮往日的活力,馬沙利斯在1982年離開後,取而代之的泰能斯‧布蘭查德(Terence Blanchard)也有不錯的成績。
布雷基歿於1990年,算是爵士樂大師中較為長壽者,終其一生,離不開鼓棒和爵士樂,當他在演奏時,他全身的每一寸肌膚都在顫動、每一滴血汗都在沸騰,一個用生命、用真情投入的老師傅。有樂評家曾說:「如果其他鼓手所擊出的鼓聲是〝咚〞,那布雷基就是〝轟......〞,如果其他鼓手所敲出的鈸聲是〝鏘〞,那布雷基就是〝況......〞」,這並不是形容其敲擊的音量之大,而是讚譽其在爵士樂界的份量之重,布雷基雖然離開了,他所造就的樂手仍然延續著他的熱情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