緣起十年前
約莫是十年前的某個雨夜,在民生東路巷子裡的一家小唱片行的角落,看到五卷名為《Blue Note五十週年紀念選輯》的錄音帶,當時還是搖滾樂迷的我,對於爵士樂完全陌生,還以為肯尼‧吉(Kenny G)浪漫迷人的〈Song Bird〉是爵士樂,正想買套爵士樂入門的選輯來聽看看,當時實在不知道Blue Note是何方神聖,只衝著它正在特價,就把它全部包下來了,就這樣誤打誤撞的買到這套「正統」的爵士樂選輯。
很興奮地的拆開第一輯放入AIWA隨身聽,耳機傳來很古樸的鋼琴聲,這是布吉伍吉(Boogie Woogie)鋼琴大師艾伯特‧阿蒙斯(Albert Ammons)和密德‧拉克斯‧路易士(Meade Lux Lewis)的合奏,說實在非常後悔,畢竟它和期待中「肯尼‧吉式」音樂的落差實在太大了;接著聽到高音薩克斯風大師席尼‧貝契(Sidney Bechet)淒美的〈Summertime〉,沮喪的心情才逐漸平復下來;接著是塞隆尼斯‧孟克(Thelonious Monk)有稜有角的鋼琴、亞特‧布雷基(Art Blakey)令人血脈噴張的鼓、吉米‧史密斯(Jimmy Smith)完全瘋狂的電風琴、李‧摩根(Lee Morgan)極盡玩弄的小喇叭、唐納‧伯德(Donald Byrd)莊嚴的福音詩歌大合唱、艾瑞克‧杜菲(Eric Dolphy)挑戰和諧音的長笛、巴比‧麥菲林(Bobby Mcferrin)維妙維肖的耍嘴皮,…….,就這樣心情起起落落的聽完這五輯,只覺得音樂的變化性實在太大了,心中不免置疑:「這些都是爵士樂嗎?」。
後來仔細研讀錄音帶內所附的解說,才被「藍調之音」創辦人阿弗瑞多‧萊恩(Alfred Lion)那種不向商業化妥協、有計劃培育新秀、勇於創新又不離傳統、堅持製作「自一九三九年來最好的爵士樂」的信念所感動,而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的聽下去,就這樣展開豐富的爵士樂聆聽之旅。十年後,我成為爵士樂迷,更是「Blue Note癡」,只要是「阿弗瑞多‧萊恩的製作、魯迪‧范‧蓋爾德(Rudy Van Gelder)的錄音、法蘭西斯‧吳爾夫(Francis Wolff)的攝影、雷德‧邁爾士(Reid Miles)的圖案設計、麥可‧庫斯卡納(Michael Cuscuna)的重發製作」這黃金組合的專輯,幾乎是見一張買一張,無法抗拒。
跨世紀的選輯
「藍調之音」為了慶祝六十週年,從一九九八年底開始,就展開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和發行計劃,其中的重頭戲就是發行一套更大型的選輯《The Blue Note Year》,總共十四張CD、一百四十九個曲子,囊括「藍調之音」六十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依時期與樂風分為七套雙CD選輯:
第一輯 布吉藍調&咆勃(Boogie Blues & Bop,1939~1955)
第二輯 爵士樂使者(The Jazz Message,1955~1960)
第三輯 風琴靈魂味(Organ Soul,1956~1967)
第四輯 硬咆勃之後(Hard Bop and Beyond,1963~1967)
第五輯 前衛風(The Avant Garde,1963~1967)
第六輯 新世代(The New Era,1975~1998)
第七輯 老枝新葉(Blue Note Now As Then)
除了早期的紐奧良爵士樂(New Orleans Jazz)和大樂團搖擺樂(Big Band Swing)外,幾乎含蓋整個爵士樂史。事實上,在五○、六○年代爵士樂的全盛時期,「藍調之音」主導著現代爵士樂(Modern Jazz)的方向,不管是咆勃(Bop)、硬咆勃(Hard Bop)、靈魂爵士樂(Soul Jazz)、甚至前衛爵士樂(Avant-Garde),「藍調之音」都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。所以聽《The Blue Note Year》這套選輯,就好像在讀一部爵士樂的「現代史」,如果把選輯內的樂手列出來,就會像是爵士樂的「名人錄」(Who’s Who In Jazz),恐怕只有美國國立博物館的經典爵士樂選輯(Smithsonian Collection Of Classic Jazz)可與之媲美。
前五輯由創辦人萊恩所製作,完全反映「藍調之音」的獨特品味,第一輯記錄了「藍調之音」的草創期,其中有很多尚未重發行的珍貴錄音;第二~五輯則含蓋「藍調之音」的黃金時期(一九五五~六七年);後二輯則幾乎都是布魯斯‧藍道瓦(Bruce Lundvall)在一九八四年接手後錄製的,其中第七輯是由薩克斯風手兼編曲家巴布‧裴爾頓(Bob Beldon)擔任製作人,改編「藍調之音」的經典名曲,邀集近代著名樂手來重新詮釋,由日本「藍調之音」錄音發行的,其中有一半是從未在日本以外的市場發行過的。由於篇幅有限,我們就只介紹一九六七年以前由萊恩所領導的「藍調之音」,這也是最為人稱道的時期:
第一輯 布吉藍調&咆勃(Boogie Blues & Bop,1939~1955)
一九三九年阿弗瑞多‧萊恩創立「藍調之音」時,布吉伍吉樂風盛行一時,大廠牌為了追求商業利益,都找白人樂手來錄製這種根源於黑人的藍調鋼琴,而萊恩則請真正的布吉伍吉鋼琴大師艾伯特‧阿蒙斯和密德‧拉克斯‧路易士來演奏,「藍調之音」的第一張唱片就此誕生,本輯選了二首這歷史性的珍貴錄音,阿蒙斯的〈Boogie Woogie Stomp〉和路易士的〈Chicago Flyer〉。同年,「藍調之音」錄了二張哈林港樂團(Port of Harlem band)唱片,其中一張是由席尼‧貝契所領軍,他將〈Summertime〉這名曲演奏得無比淒美,成為「藍調之音」的第一首暢銷曲,貝契也成為「藍調之音」在四○年代錄音最多的樂手。
一九四○年,萊恩的摯友法蘭西斯‧吳爾夫逃離德國納粹的統治,來到紐約協助萊恩經營「藍調之音」。一九四一年,「藍調之音」組了一個空前絕後的四重奏,由豎笛手愛德蒙‧霍爾(Edmond Hall)為首、密德‧拉克斯‧路易士彈的是鍵琴(celeste)、而現代爵士吉他先驅查理‧克理斯汀(Charlie Christian)彈的是木吉他(唯一的一次)、以色列‧克勞斯貝(Israel Crosby)彈貝斯,這稀有的組合錄製了動人的〈Profoundly Blue〉,收錄在本輯內。
第二次大戰期間,一方面有唱片業禁令,一方面萊恩被微召入伍,「藍調之音」暫停營業,直到一九四三年底才重新開張。一九四三~四五年間的「藍調之音」一直以小樂團搖擺樂(Small Band Swing)為主,薩克斯風手艾克‧奎貝克(Ike Quebec)的搖擺七人組(Swing Seven)是「藍調之音」的最後一個搖擺樂團,本輯選了奎貝克的〈Blue Harlem〉和〈Topsy〉二曲。當時奎貝克常帶萊恩去聽所謂的現代爵士樂演奏,並引薦些樂手給萊恩,「藍調之音」就在的奎貝克引導下由搖擺樂走入現代爵士樂,奎貝克後來就成為Blue Not的音樂總監兼星探,鋼琴怪傑塞隆尼斯‧孟克和巴德‧鮑威爾(Bud Powell)就是經由奎貝克的引薦而在「藍調之音」留下不朽的錄音。
一九四七年,「藍調之音」正式展開現代爵士樂時代,首先登場的是鋼琴手兼編曲家泰德‧戴蒙隆(Tadd Dameron)與小喇叭天才費茲‧納法羅(Fats Navarro)的珍貴錄音,本輯選了〈Our Delight〉和〈Lady Bird〉二曲。納法羅可以說是爵士史上最厲害的小喇叭手之一,二十五歲就因毒癮而早逝,他所留下的錄音非常稀少,而最重要的都留在「藍調之音」。
從來沒有人像孟克那樣的受到萊恩的賞識,即使當時大眾不了解孟克的音樂,以為他的彈奏技巧差,行徑怪異像瘋子,即使當時的「藍調之音」財務狀況不佳,萊恩還是希望能錄下孟克的所有演奏,即使銷路很差,萊恩還是不斷地錄,當時孟克被冤枉攜帶毒品,而吊銷演出証,生活困頓,就靠「藍調之音」的錄音收入維生。一九四七~五二年間,孟克在「藍調之音」留下他生平最重要的錄音,他大部份的名曲都是在「藍調之音」期間作的,而他的演奏風格也是在「藍調之音」時就定型了。十年後,孟克的音樂才慢慢被世人接受,而成為本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,我們不得不佩服萊恩獨到的鑑賞力。本輯選了孟克三首名曲〈Well, You Needn’t〉、〈Round Midnight〉和〈Criss Cross〉的早期錄音。
咆勃鋼琴大師巴德‧鮑威爾曾在一場暴動中,殘遭警察重擊頭部而導致精神有些異常,當大家排斥他時,萊恩提供他最好創作環境,一九四九~五八年間鮑威爾陸績在「藍調之音」錄下他最好的作品,其第一張專輯中,由納法羅及剛出道的次中音薩克斯風大師桑尼‧羅林斯(Sonny Rollins)合作,這是爵士史上絕無僅有的錄音。本輯共選了三首鮑威爾的曲子,〈Bouncing With Bud〉、〈A Night In Tunisia〉、〈Glass Enclosure〉。
一九五二年,次高音薩克斯風手羅‧唐納森(Lou Donaldson)加入「藍調之音」,此後的25年他在「藍調之音」一直拌演著很重要的角色。首先他引薦當時史坦‧蓋茲(Stan Getz)的鋼琴手霍瑞斯‧席佛(Horace Silver)來搭配他的第一張專輯。在第二次錄音時,唐納森撞期無法參加,萊恩就請席佛當領隊,就以三重奏型式錄了他的第一張專輯,「藍調之音」的新紀元就在此時開始蘊釀,〈Safari〉一曲就是當時席佛三重奏的錄音。
一九五三年,唐納森又引薦天才小喇叭手克里夫‧布朗(Clifford Brown)到「藍調之音」,〈Carvin’ The Rock〉就選自他當時與布朗合作的專輯。幾天後,布朗又參與伸縮號大師傑‧傑‧強森(J.J. Johnson)的經典名盤《The Eminent J.J.Johnson》,〈Get Happy〉即選自此錄音。萊恩當然也不會錯過為布朗錄製第一張專輯的機會,〈Easy Living〉即選自他一九五三年在「藍調之音」的專輯。 一九五三年一月底,經由低音薩克斯風手吉爾‧梅爾(Gil Melle’)的引薦,萊恩終於在紐澤西的哈肯塞克(Hackensack),業餘錄音師魯迪‧范‧蓋爾德家的客廳兼錄音室,聽到他夢寐以求的聲音,此後幾乎「藍調之音」的所有錄音都出自蓋爾德之手,這也是著名的「Blue Note之音」的主要元素之一。〈Timepiece〉即選自蓋爾德當時為梅爾錄音的專輯。
一九五五年,萊恩發現另一位令他折服的鋼琴手兼作曲家賀比‧尼可斯(Herbie Nichols),就好像七年前如獲至寶似的發現孟克,而希望能錄下他所有的演奏,對萊恩而言,似乎每隔七年會有一次這樣的感動,下一次是在一九六三年他發現了前衛鋼琴手安德魯‧希爾(Andrew Hill)。然而尼可斯就沒有孟克和希爾那麼幸運了,因為在他一九六三年去世時,他的才華還沒有得到應有肯定,直到九○年代才慢慢有新一代的樂手注意到尼可斯的音樂。〈The Gig〉和〈Lady Sings the Blues〉就是選自尼可斯的稀有錄音。
第二輯 爵士樂使者(The Jazz Message,1955~1960)
一九五四年時,唱片工業正由十吋轉為十二吋,而「藍調之音」面臨財務上的困境,就只剩下最後的一博了,似乎是老天憐惜萊恩這位爵士樂癡。該年年底,萊恩要霍瑞斯‧席佛嘗試灌錄一張有管樂器的專輯,席佛就請來以前一起演奏過的次中音薩克斯風手漢克‧摩布利(Hank Mobley)和貝斯手道格‧瓦金斯(Doug Watkins),而萊恩幫他請來鼓手布雷基和小喇叭手肯尼‧杜罕(Kenny Dorham),這五重奏意圖挽回在咆勃革命中流失的聽眾,他們在咆勃中加入藍調和福音詩歌(Gospel)的和弦和節奏,賦予更多的旋律性,這五重奏就是著名的「爵士樂使者」(Jazz Messengers),而他們所改造的音樂即硬咆勃(Hard bop)。這種硬咆勃樂風,加上蓋爾德厚實的錄音,與萊恩極為嚴謹的製作,構成著名的「Blue Note之聲」(The Blue Note Sound);而吳爾夫栩栩如生的攝影作品,加上雷德‧邁爾士的圖案設計,則賦予「藍調之音」唱片優異的外觀。席佛和「爵士樂使者」的〈The Preacher〉一曲的走紅,使得「藍調之音」慢慢地從財務困境恢復過來。但「爵士樂使者」的成功,引來Columbia公司的覬覦,一九五六年「藍調之音」失去「爵士樂使者」與鼓手布雷基,而席佛與其他團員則繼續留在「藍調之音」,成立自己的五重奏,〈Senor Blues〉就是他們的暢銷曲。
「藍調之音」就像是一所「現代爵士樂學院」,不但培養出無數新樂手,即使知名樂手進了「藍調之音」後,也都能有所突破;而「爵士樂使者」就好像這學院的「硬咆勃研究所」,由這裡歷練出來的樂手,個個都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。
一九五六年的某一夜,薩克斯風巨匠約翰‧柯川(John Coltrane)造訪「藍調之音」,想要找一些貝契的唱片,當時與Prestige公司有約在身的他,和萊恩談好要和「藍調之音」預簽合約,只是當天負責簽約的吳爾夫不在,於是柯川說他過幾天再來,就這樣一去不回,結果一九五七年柯川繼續和Prestige簽約,但是柯川為了履行他對萊恩的口頭承諾,於是為「藍調之音」錄了一張專輯《Blue Trane》,結果叫好又叫座成為柯川在硬咆勃時期的經典名作,比起他在Prestige錄的所有專輯都精彩,很多樂評家將之歸因於「藍調之音」的嚴謹製作,本輯收錄了此標題曲。
次高音薩克斯風手「加農砲」‧艾得利(Cannonball Adderley)在「藍調之音」的唯一專輯《Somethin’ Else》,也被公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,比起他五○年代在Riverside公司的所有專輯都好,當然邁爾士‧戴維斯(Miles Davis)的大力相助是主因,但「藍調之音」的製作也功不可沒,其中的〈Autumn Leaves〉可以說是此標準曲的最佳版本,收錄在本輯中。
次高音薩克斯風大師傑基‧麥克林(Jackie McLean)在一九五九年由Prestige轉到「藍調之音」,這新的環境似乎解放了麥克林源源不斷的創造力,他在「藍調之音」每一張專輯的推出,都可以感受到一些新的創意,相較於他之前在Prestige或之後在SteepleChase的作品,我們無法不歸因於「藍調之音」勇於嘗試新東西的精神,本輯收錄的〈Appointment In Ghana〉是他早期的一首極富旋律性的曲子。
天才型小喇叭手李‧摩根在一九五六年加入「藍調之音」時只有十八歲,萊恩在第一年就重用他,為他錄了六張專輯,一九五八~六一年間他成為「爵士樂使者」的主奏,後來他更為「藍調之音」留下數十張精彩的專輯,可以算是「藍調之音」最多產的小喇叭手,〈I Remember Clifford〉選自摩根早期的專輯,這是次中音薩克斯風手班尼‧高爾森(Benny Golson)獻給克里夫‧布朗的名曲,由「繼承人」摩根吹起來格外感傷,可以算是此標準曲的最佳版本。
一九五八年亞特‧布雷基由Columbia回到「藍調之音」重組「爵士樂使者」,以高森和摩根為前線主奏,鋼琴手為放克味(Funky)十足的巴比‧提蒙斯(Bobby Timmons),貝斯手為傑米‧馬利特(Jymie Merritt),推出的第一張專輯《Moanin’》即成為爵士樂史上的不朽名盤,除了高爾森作的〈Blue March〉外,提蒙斯作的這首標題曲〈Moanin’〉都成為經典名曲。
小喇叭大師弗列迪‧胡巴特(Freddie Hubbard)的第一張專輯也是在「藍調之音」錄製的,一九六○年他在次中音薩克斯風手提納‧布魯克斯(Tina Brooks)的協助下完成他著名的處女作《Open Sesame》,自此開啟他與「藍調之音」六年的密切關係,一九六一~六四年他取代摩根而成為「爵士樂使者」的主奏。標題曲〈Open Sesame〉是布魯克斯所作的曲子,在錄完後的一週,胡巴特也協助布魯克斯完成他的經典名盤《True Blue》,這種樂手間的情誼在「藍調之音」是很常見的,就像是一個大家庭,而這大家長就是阿弗瑞多‧萊恩。 《待續》
- Aug 04 Thu 2005 20:20
自1939 年來最好的爵士樂─「藍調之音」六十週年紀念選輯(上)
close
註:本文曾刊於「都會搖擺」第2期,1999/10/05 出刊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